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2009.2.28 新基地確定?



上學期末,在五上設計時就把基地換到了關渡八里那一帶的觀音山。
現況那邊事幾乎都是墳墓,從捷運上或是搭公車從關渡大橋上往那個方向觀看,都會看到一大片的墳墓。


最近,生活過得很開心,但是設計進展卻很慢,也被老師嫌慢= =|||

不過總算確定自己想要做的是什麼了!!




我要做的是!
一個一年四季都可以去的墓園。
而我的建築物會透過我設計的機置,搭配氣候、節氣、假日形成不同的氛圍和空間機能!


加油吧!!!
3/9的草評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題目最終版

◤ 設計題目:
新生-以「葬」串連人和自然的新關係-新型態墓園

◤ 引言與動機:
在現今都市人口眾多、土地不敷使用,加上家庭型態的改變,網際網路出現改變了人際關係…等社會結構的改變,因此所對應到「葬」的儀式和形式,也應出現適合現在社會的方式。
此外,台北市正面臨公墓及納骨塔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北市府提出環保自然葬(樹葬、海葬、骨灰植存)的解套方式,但如此的方式真的符合自然循環的方式嗎?又如此的方式,又該如何對應到相關的儀式和紀念性的空間?

傳統墓園-放置遺骸的地方。
新型態墓園-土地與生者關係重新塑造的地方。
墓不再是個碑或物體而是一個場域和事件的共同記憶。


◤ 要解決的問題:
1. 土地不敷使用,墓地在都市中也成了土地的一種消耗。台北縣市政府提出環保自然葬的解套方式。但在環保自然葬的方式中,儀式仍是在納骨塔的空間中舉行,人與親人最終的居所脫離。因此在這樣新葬法的墓園中,究竟需要何種新的儀式空間。

2. 回歸自然是環保自然葬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但絕對不是種樹了事!是否在整個自然的循環中,能有更積極的方式,去進行所謂的環保自然葬?而建築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可能成為幫助環保自然葬更貼近自然的媒介?

3. 現代社會,人際之間的關係的連結性不斷在改變,因此過去葬禮、掃墓可以維繫、傳承的家族/血親關係,在如今虛擬/網路社會和少子化的情況下,究竟葬禮和墓園用何種方式來連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樣新關係的前提下,需要的是何種紀念/儀式的空間?

問題分析:

1. 土地
「葬」反應的土地關係
從上圖可以發現,墓的type其實和整個時代對於土的價值觀以及土地在當代所具備的價值有著不可分的關係。

在現代土地日趨昂貴,傳統形式的墳墓在不符土地的成本,因此開始有納骨塔的形式出現,但現在納骨塔的形式也解決不了墓地與其他都市用地爭地的情況出現,於是開始出現環保自然葬(樹葬、海葬、骨灰植存)的方式,以節省土地的使用面積。

從以前傳統墳墓型式、納骨塔到現在正開始推行的環保自然葬,其對應的空間場域也有所不同。

傳統墳墓:對應的是明確的標的物(墓碑、牌位)和某一場域(墓四周),藉由著掃墓讓人和土地產生對話關係。

納骨塔:只剩下對應的標的物(塔位、骨灰罐),不再需要掃墓,而人和土地的連結斷裂,空間場域變的重複性高,辨識性低。

環保自然葬:標的物已不存在(沒有墓碑),所留存的剩下最後埋葬的空間場域之記憶。因此最後的儀式,以及後續生者來此懷念時,場域氛圍的控制,和能和這空間的互動,將是我接下來操作的重點之一。

2.循環
「循環」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原因。以環保自然葬來看,它的確讓人回到了自然的循環當中,藉由著骨灰養分的回饋。但,真正的循環,應不是只有養分的回饋這樣消極,若是只有養分的回饋,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依舊脫離,如此,灑或埋葬的地方只要能接近土地,是否都稱得上是環保自然葬?

因此,骨灰的循環及回饋,應該更加的融入在整體自然的大循環(巨觀)、植物本身的循環(微觀)之中。

自然界的大循環(巨觀)

台北市雨量及氣溫圖
自然循環-季節

年,是人做為時間計量的單位之一,同時也是四季的一個循環,而季節的變化,除對應了溫度、雨量,更對應到植物的生長。藉由季節變化,可以發現,人與外在環境的關係是不斷在改變的。而溫度,也影響了人的活動,像夏天溫度炎熱,因此從事戶外或是水上活動的人們也增加。而冬天,因為寒冷,則以室內活動為主。所以當建築需要配合人與自然的活動時,也會因而與自然循環發生緊密的關係。

例如:夏天陽光強烈需要遮陰較多的空間
因此夏天的儀式空間或是墓園裡可讓人活動的空間,即會搭配較茂密的植栽或是有爬藤的植物,創造出較陰涼的環境供人活動。

例如:冬天東北季風/冷風需要防風作用的空間,但又可以讓陽光進入活動範圍。
因此冬天的儀式空間或是墓園裡可以讓人活動的空間,即會搭配防風性質較高的植栽,但卻又不影響人接觸陽光的機會。


植物本身的循環(微觀)

自然循環-植物自身的循環

植物本身,有兩個循環系統:
a.光合作用(與外在環境的互動)
b.本身的循環作用


藉由這兩個兩個系統的交互作用, 所有的物質不斷的再循環利用, 而植物的生長,也因兩個循環系統 ,緊扣著外在環境的變化。 而每種植物對應環境的機制也不一樣,在不同的時節,會有不同植物的變化。因此當人與生態互動時,會根據不同的植物發展出不同的活動,所以搭配其活動的空間、氛圍也隨之不同。
因此,植物與建築之間搭配的關係,以及植栽與整個氣候的循環,是我控制我的建築操作的影響因素之一。

3.家庭結構/人際關係改變
葬反應的人際網絡
葬這件事情,反應了一個時代對於人際關係的連繫。因此當我們現在已經進入到網路社會或是全球化社會的時候,葬這件事情,在人際關係/家族聯繫的價值上,已不再適用於過去的墓地和納骨塔的形式;加上現在少子化的趨勢,葬禮和祭祀在「傳承」上扮演的角色也不再重要。
現代人的人際網絡或是家族關係,不再像以往是藉由宗教儀式或風俗來連繫。人際關係的「弱連結」是現在網路/虛擬時代大部分人的人際交往模式。

傳統節日的凝聚力,不像以往。親朋好友們反而是利用平常上班之外的剩餘時間,或是國定假日,才有機會聚在一起。因此我以2009年為例,從各種節日中找出較聚集的時間。
從上圖,可以看出,一年中的假期及特殊節日多集中在兩個時段:
第一個時段:12月底至4月中
第二個時段:8月到10月之間
以此兩時段作為研究植栽及氣候重要的時間點,藉以在人們最有可能聚集的時間利用植栽及氣候搭配創造出適合的空間。


接下來因為換了基地,所以後面的設計策略及基地分析都有改過。
待寒假整理後在上傳。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2008.12.03 畢業設計_基地選擇

最近開始回台北找基地,一開始鎖定的是大佳河濱公園。但是觀察了以後,發現好像不是那麼喜歡那邊。
於是就選擇了另外一個地方-二重疏洪道。


現為台北縣最大個公園綠地,裡面規劃多個生態公園,以及許多運動設施和腳踏車道,平日下午及周間許多人都到那邊休閒。


上圖為二重疏洪道初步的介紹,裡面有六個公園(含縣民農園)。
而目前基地所定的範圍是紅色虛線框起來的部分,也還不知道這裡是不是真的基地所在,就先定了,至少也要等做了才知道是不適合當基地。


上禮拜二,確定指導老師了。
今天和指導老師約談,才發現還有很多很多東西沒有做...剩下九天了,要好好加油!!
現在基地、生態和葬這三者個關係依舊沒有串連,老師建議的是我應該從這三者的循環(基地-都市的循環/生態-植物的循環/葬-人的生命的循環)去探討,進而將這三者的循環環環相扣。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2008.11.25 自然循環

自然循環
巨觀-植物和外在環境的關係



年,是人做為時間計量的單位之一,同時也是四季的一個循環,而季節的變化,除對應了溫度、雨量,更對應到植物的生長。藉由人體舒適溫度(溫度表中灰色框選)和季節變化的關係,可以發現,人與外在環境的關係是不斷在改變的。而溫度,也影響了人的活動,像夏天溫度炎熱,因此從事戶外或是水上活動的人們也增加。而冬天,因為寒冷,則以室內活動為主。所以當建築需要配合人與自然的活動時,也會因而與自然循環發生緊密的關係。


微觀-植物本身的循環


植物本身,有兩個循環系統:
a.光合作用(與外在環境的互動)
b.本身的循環作用
藉由這兩個系統的交互作用, 所有的物質不斷的再循環利用, 而植物的生長,也因兩個循環系統 ,緊扣著外在環境的變化。

而每種植物對應環境的機制也不一樣,在不同的時節,會有不同植物的變化。因此當人與生態互動時,會根據不同的植物發展出不同的活動,所以搭配其活動的空間、氛圍也隨之不同。



希望可以藉由以上這兩個循環,幫我想像更多人和自然的關係,進而幫助我判斷設計中墓園、環境和人的關係。

最後我設計出的建築,希望可以達到和周邊環境緊密配合且遵循自然循環,是一個讓"生"的活動不斷發生的墓園。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2008.11.17 台北市目前墓地使用狀況



目前台北市公立納骨塔的剩餘數量。




殯葬管理處網頁裡面的問與答。
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台北市內,除慈恩園外,其餘納骨塔的設施均為合法申請設立。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2008.11.05畢業專題

這次,對於喪禮儀式有了更進一步的整理和歸納,雖然好像進展也不算太大。


最上面,對應的是之前所談到的農業社會,喪禮和祭祀所牽動的,其實是一個家族的人際關係。
但是到了工業社會(第二行)我們變成小家庭以後,喪禮和祭祀的形式開始簡化,所連帶的家族關係也不再像過往那般。
而到了現代(第三行),當那些沒有子嗣的家庭中的成員過世時,祭祀已不再具備牽動家庭人際關係的功能,反而轉換成是藉由死者本身的人際關係,所牽動的那些非家族/血緣關係的人們的懷念行為。




我研究了台灣目前四個主要的宗教,整理了他們最後在喪禮部分的流程。整理後發現,不管什麼宗教,喪禮主要是分成:殮、殯、葬,這三個部分。

殮:指的是出終(人剛過世)到入殮的這個過程。它所帶動的人際關係是死者和家屬的。

殯:指的是入殮到出殯的過程。它所帶動的人際關係有三個:1.死者和家屬;2.死者和外人(來參加喪禮的人);3.家屬和外人。

葬:指的是出殯到安葬的過程。它所牽動的人際關係又回到了死者和家屬/密友,另外因為葬這件事情,它帶出了死者與土地的關係,而在這背後同時也可反應生者如何看待死者與土地/自然。




而由殮、殯、葬的三個層面對應到社會脈絡時,會發現喪禮所牽動的人際關係不停在轉換。
一開始的社會,人們是在家裡斷氣,而親屬隨侍在側,一旦確定親屬往生,緊接著所有儀式便開始啟動。而殯的過程是由鄰里間互相幫忙、支援。墓地的葬法,除了在葬的當下的祀后土/圓墳禮...等,是對於土地的尊重,而在往後的日子中,藉由掃墓,重塑人和土地/自然的關係。

但到了工業社會,人們由於忙碌,往往親屬過世時,是接獲了醫院或安養院的通知,才趕赴見其最後一面。而因鄰里關係淡薄,殯的部分也多由專業的葬儀社處理。到了葬,則是放在納骨塔中,人最終的歸屬與土地脫離。後續的祭祀,變成在制式化的空間操作,人和土地不再有親密的關連。

而現今在網路/全球化社會之下,家庭這個名詞變的抽象,家人不一定住在一起,所以身後事以生前契約的方式被安排,在生的時候便規劃死後處理方式。既然如此,是否我們所需要的葬,也不再是過往的形式呢?尤其又在現在土地已不敷使用的狀況下,如果能以樹葬或是其它的循環機制作為人生最後畫下句點的方式,得以讓生命有另外一種延續,這樣除了能建立人們和土地的新關係,是否也是另外一種庇蔭子孫的方法呢?!


to be continued...


打完了,今天上台穿的很正式,都快變龍嚴人本的服務員了= =。
不過上面一直關係來關係去的,真是辭窮,不知道有沒有新的可代替的辭彙。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2008.11.03想像拼貼



這禮拜三(11/5)輪到我第二次上台,話說似乎沒什麼大進展,不過今晚拼貼了一張我覺得很可愛的圖片。
這張圖是關於我最後樹葬空間的部分想像吧!
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親友所埋葬的樹種不同,而選擇不同的時節來到這裡懷念、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