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對於喪禮儀式有了更進一步的整理和歸納,雖然好像進展也不算太大。

最上面,對應的是之前所談到的農業社會,喪禮和祭祀所牽動的,其實是一個家族的人際關係。
但是到了工業社會(第二行)我們變成小家庭以後,喪禮和祭祀的形式開始簡化,所連帶的家族關係也不再像過往那般。
而到了現代(第三行),當那些沒有子嗣的家庭中的成員過世時,祭祀已不再具備牽動家庭人際關係的功能,反而轉換成是藉由死者本身的人際關係,所牽動的那些非家族/血緣關係的人們的懷念行為。

我研究了台灣目前四個主要的宗教,整理了他們最後在喪禮部分的流程。整理後發現,不管什麼宗教,喪禮主要是分成:殮、殯、葬,這三個部分。
殮:指的是出終(人剛過世)到入殮的這個過程。它所帶動的人際關係是死者和家屬的。
殯:指的是入殮到出殯的過程。它所帶動的人際關係有三個:1.死者和家屬;2.死者和外人(來參加喪禮的人);3.家屬和外人。
葬:指的是出殯到安葬的過程。它所牽動的人際關係又回到了死者和家屬/密友,另外因為葬這件事情,它帶出了死者與土地的關係,而在這背後同時也可反應生者如何看待死者與土地/自然。

而由殮、殯、葬的三個層面對應到社會脈絡時,會發現喪禮所牽動的人際關係不停在轉換。
一開始的社會,人們是在家裡斷氣,而親屬隨侍在側,一旦確定親屬往生,緊接著所有儀式便開始啟動。而殯的過程是由鄰里間互相幫忙、支援。墓地的葬法,除了在葬的當下的祀后土/圓墳禮...等,是對於土地的尊重,而在往後的日子中,藉由掃墓,重塑人和土地/自然的關係。
但到了工業社會,人們由於忙碌,往往親屬過世時,是接獲了醫院或安養院的通知,才趕赴見其最後一面。而因鄰里關係淡薄,殯的部分也多由專業的葬儀社處理。到了葬,則是放在納骨塔中,人最終的歸屬與土地脫離。後續的祭祀,變成在制式化的空間操作,人和土地不再有親密的關連。
而現今在網路/全球化社會之下,家庭這個名詞變的抽象,家人不一定住在一起,所以身後事以生前契約的方式被安排,在生的時候便規劃死後處理方式。既然如此,是否我們所需要的葬,也不再是過往的形式呢?尤其又在現在土地已不敷使用的狀況下,如果能以樹葬或是其它的循環機制作為人生最後畫下句點的方式,得以讓生命有另外一種延續,這樣除了能建立人們和土地的新關係,是否也是另外一種庇蔭子孫的方法呢?!
to be continued...
打完了,今天上台穿的很正式,都快變龍嚴人本的服務員了= =。
不過上面一直關係來關係去的,真是辭窮,不知道有沒有新的可代替的辭彙。